-
疼痛
-
畏光
-
流泪
-
眼睑痉挛
-
睫状充血
-
角膜混浊、浸润或溃疡
翼状胬肉是指沿著角膜生长的翼状增生组织,一般起源于眼睛的球结膜发生变性、肥厚、增生的结膜组织,非常缓慢地向角膜内生长,呈三角形。其后日渐增大,严重时可能引起角膜弧度改变,引发散光;或者胬肉过大(> 3mm)而影响视功能,因其形状酷似昆虫的翅膀,故名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多见于热带地区,与长期暴露于日光有关。
遗传因素
营养缺乏,泪液分泌不足
过敏反应
环境因素,长期受到外界刺激如风沙、烟尘、热力、日光、花粉等过敏刺激的人群,尤其是渔民、农民、海员、砂石工人等
(1)翼状胬肉通常较小,而且不造成影响。有时会出现眼红、痒、烧灼感或外观问题。
(2)较大的翼状胬肉可改变角膜形状和引起散光,导致视物模糊。部分翼状胬肉会侵及角膜中央,造成视力丧失。
(1)翼状胬肉的治疗为尽量避免刺激,小而没有增大的翼状胬肉则毋须治疗。
(2)有明显徵状或充血严重可使用类固醇眼药水减轻炎症反应。
(3)如果视力受到影响或翼状胬肉有增大,可以考虑切除。
(4)翼状胬肉术后复发并不少见,减低复发率的方法包括自身结膜移植、使用抗代谢药物等。
眼睑炎即是眼疮,或俗称“眼挑针”。最靠近眼球边缘的皮肤就是眼睑,因发炎或是病菌感染而引起睫毛及眼睑边缘处的发炎称为“眼睑炎”。引致眼疮的原因大多是葡萄球菌,如:金黄葡萄球菌,是最常引起外眼部刺激的因素之一。
揉擦眼睛,使细菌自腺体开口处进入眼睑并引起感染
与食物过敏有关,如:海鲜过敏、巧克力过敏等
如果感染反复发作,要留意是否与全身性疾病有关,例如:糖尿病
经常熬夜、作息不正常令眼睛过度疲劳,抵抗力下降
患有糖尿病、习惯高脂高糖饮食
眼睑周围红肿发痒
眼睫毛的根部出现鳞片(脂漏性眼睑炎的鳞片是黄色油腻物)
有时会发生眼睫毛长错方向或倒睫的情况
某些感染性眼睑炎会伴有结膜炎
眼疮出现初期可以热敷处理,能够改善毛囊阻塞,令受阻的油脂腺打开,帮助油脂排出。可以用连壳熟鸡蛋作为热源,用清洁的毛巾包裹,在眼疮周围来回按摩5至10分钟,按摩3至4次。同时,医生会处方抗生素药水或药膏。若情况没有改善,便应谘询眼科医生并考虑做眼疮刮除术-于眼疮位置割一小伤口,将脓泡释放出来。此治疗精准度高,术后伤口极小,可减少感染或肿胀情况发生。
角膜炎的不仅会令眼睛出现疼痛、畏光和流泪等症状,严重时可能导致眼脸痉挛,角膜混浊等情况。
疼痛
畏光
流泪
眼睑痉挛
睫状充血
角膜混浊、浸润或溃疡
溃疡癒合后,瘢痕会阻碍光线进入,使角膜表面弧度和屈光折射发生改变,物体不能在视网膜上聚焦形成清晰物象,因此视力下降。
较为常见的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是人类常见的一种病毒感染。当身体免疫力下降时,嘴唇周围会出现疱疹溃疡症状,病毒同样也会侵犯眼睛,引起角膜炎。由疱疹所致的病毒感染而造成的角膜炎如未能及时医治,容易造成角膜血管增生及形成疤痕(图A),严重者需要透过角膜移植(图B)才能改善视功能。
药物治疗: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生素、皮质类固醇等
手术治疗
散瞳
虹膜炎是指眼睛虹膜(位于瞳孔周围的彩色部分)发炎的疾病。 它是一种常见的眼疾类型,葡萄膜是眼球内层的组织,负责提供眼球所需的营养。
外伤使细菌、病毒、异物、化学物品等进入眼内
全身性疾病如:结核、麻风、风湿、钩端螺旋体病等
虹膜附近眼组织的感染,如:角膜炎、巩膜炎等
疼痛
畏光、流泪
睫状充血
角膜后沉著物
房水/玻璃体混浊
虹膜纹理不清
瞳孔缩小
角膜混浊、虹膜后黏连、瞳孔闭锁、虹膜周边前黏连或房角黏连、瞳孔膜闭、虹膜膨隆
併发白内障、继发性青光眼、眼底病变、眼球萎缩等
消炎眼药水、散瞳、降眼压眼药水
口服类固醇
结膜下或眼内注射类固醇
表层巩膜炎是指眼球表面的巩膜表层(即眼白)发生炎症,是一种常见的眼部疾病. 这种炎症通常是局部性的,主要症状为红眼、眼部刺激感和流泪,但视力一般不会受到影响。
很多时无法找到明确病因,可能与压力有关
内分泌异常
由自身免疫类疾病引起
1. 表层巩膜炎的充血和水肿仅局限在巩膜表层。其充血多呈暗红色,滴肾上腺素后血管迅速变白。
2. 表层巩膜血管相对不会移动,因此表层巩膜炎多局限在角膜缘至直肌附著点的区域内,不影响睑结膜。充血的血管会呈放射状沿角膜向后延伸。
前房积脓
巩膜穿孔
角膜后弹力膜膨出
白内障
大多数巩膜炎都属于单纯性表层巩膜炎,多出现在女性。会出现眼红、眼痛等症状,病变部位呈块状的巩膜表层和球结膜有弥漫性充血水肿,呈紫红色(如图)。症状一般较轻,轻微疼痛和灼热感,有时会出现眼睑神经血管性水肿,视功能多不受影响,偶然出现瞳孔括约肌和睫状肌痉挛,导致瞳孔缩小而出现暂时性近视。这类型的巩膜炎发病较突然,週期性发作,每次持续一至数天,部分病人每隔一至三个月便会复发。
与单纯性巩膜炎相比,结节性表层巩膜炎多影响年轻女性,恢复时间亦较长。病人可能出现眼红、疼痛、畏光和流泪症状,但一般不影响视功能。每次发病持续约2周左右,炎症逐渐消退,约2/3的病人会多次复发。
由于表层巩膜炎很多时候与身体其他疾病有关,并可能会复发,因此重要的治疗原则是去除病因,预防复发。
1. 若症状轻微:可以考虑局部使用类固醇药物。
2. 若病情较重或频繁发作:应仔细检查病人是否合併有自身免疫或结缔组织的疾病,以免引起严重的併发症。
3. 病人如若同时有虹膜或睫状体发炎:应及时滴用放大瞳孔眼药水,减轻炎症。
角膜共有五层,最表面的一层称为上皮层,这一层出现刮伤或破损剥落的情况俗称为角膜破皮,即角膜上皮破损(Corneal Abrasion)。
隐形眼镜佩戴不当造成角膜刮伤
角膜长期缺氧而水肿剥落
异物直接伤害角膜,电焊或紫外线灼伤(通常在六至十二小时后角膜开始破皮)
乾眼症
眼睑闭合不全(角膜因乾燥而破皮)
角膜病变等
角膜上皮层底下有丰富的神经,一旦角膜破皮会使神经暴露出来,非常疼痛
怕光、流泪
眼睛几乎睁不开
角膜周围的结膜会充血发红
张开或闭上眼睛时有异物感
使用抗生素眼药水预防感染,并且在每天睡前涂药膏,在眼皮及角膜之间形成保护膜,避免眼皮把新生角膜上皮层扯下来,并戴上绷带式隐形眼镜(Bandage Contact Lens),待伤口癒合
用针头在角膜病变处刺出一些较深的伤口,使表皮与下面组织结疤而紧密黏连。但由于此方法会造成角膜瘢痕且有角膜穿孔风险,因此现时较少使用这种治疗方法。
激光治疗性角膜切割术(Photo-Therapeutic Keratectomy, PTK)可治疗复发性角膜上皮破损,成效相当不俗,而且复发率低于10%。
锥形角膜又叫圆锥角膜是角膜扩张、中央变薄向外凸出,呈圆锥形为特徵的一种眼病。这种疾病会影响屈光能力,造成散光度数不同和近视加深,严重者甚至可能会导致失明。
目前仍未有明确病因,可能是染色体隐性遗传
过敏性疾病
常见于唐氏综合症以及严重过敏者
经常揉眼
出现向前突起的圆锥,圆锥顶端的角膜基质明显变薄
近视或散光度数变化幅度较大、较快
角膜变尖的部分发生水肿甚至穿孔,令视功能突然下降及疼痛
硬式隐形眼镜顶压力较大,可以顶压角膜变形,但较难适应,有机会在眼睛表面移位。新型的隐形眼镜(Hybrid Contact Lens)既能提供良好的顶压力,舒适度亦较良好。
在角膜局部滴核黄素(Riboflavin,即维生素B2,用于增加能量吸收并释出活性氧),再经由紫外线(UVA)照射,令角膜组织释放一些粒子,使角膜纤维中的胶原蛋白紧扣一起,角膜因此而变得坚韧稳定。
为治疗锥形角膜的方法,但若角膜疤痕较严重时,病人最终可能需要通过角膜移植来改善视功能。
角膜移植是把病变的眼角膜换成正常的眼角膜,使患眼疾的眼睛恢复视力或控制角膜病变,达致增进视功能或治疗某些角膜疾病的效果。一些引起患者严重视功能受损甚至失明的角膜疾病,或可以此法治疗。因为角膜本身不含血管,不会令身体出现排斥反应,所以角膜移植的成功率是器官移植之首。
外伤如:刺伤、烧伤、烫伤或化学品灼伤角膜等
严重角膜感染如:细菌及过滤性病毒感染
角膜退化性疾病
先天性角膜疾病如:锥形角膜
术后角膜退化或损伤
排斥反应
眼部感染
青光眼
角膜缝线鬆脱
术后屈光不正
传统的角膜移植多採用全层角膜移植方法,把5层角膜组织全部更换及移植。然而,并非每种病变都会损坏全层角膜。
板层眼角膜移植只更换部分角膜层,尽量保留患者仍具功能的角膜,降低治疗入侵及排斥机率,更为安全、有效,术后伤口及视功能恢复也较快。
A: 由于角膜没有血管,角膜移植是所有器官移植中成功率最高的。有些病人的角膜出现新生血管增生或同时患上其他眼疾,会降低手术的成功率,但使用适当药物,术后成功率还是较高的。
A: 应该保持开朗,有充足睡眠和休息,戒烟酒,预防感冒,并保持排便通畅。
A: 1)避免揉眼、眼部外伤、体力劳动及剧烈运动。
2)遵照医嘱複诊(包括:视力、眼压、裂隙灯检查等)。
3)坚持按照医嘱用药,用药期间如有不良反应,应及时告诉医生,以便调整用药。
4)需紧急就诊的情况:突然视物不清、眼红、眼痛、畏光、有眼外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