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轉載
幾個月前,一位患有異位性皮膚炎(俗稱濕疹)的病人來到診所,表示左眼視力時清楚時模糊,眼前影像浮動,經檢查後發現左眼白內障移位。細問之下,病人的右眼在5年前曾發生相同情況,當時移除白內障後,以傳統縫線固定技術把人工晶體固定在鞏膜。這次,病人的眼睛同樣沒有受過碰撞,但由於眼睛附近皮膚有濕疹,痕癢難耐,病人經常大力地揉眼睛,久而久之令固定白內障的睫狀小帶變得鬆弛,最後導致白內障移位。
隨着年齡增長,晶狀體逐漸變得混濁,形成白內障。如果本身患有一些眼疾例如深近視(600度以上)、長期患有虹膜炎、長期病患例如糖尿病、牛皮癬、濕疹等,或者有煙酒習慣、長期服用類固醇藥物及長期於太陽下暴曬,同樣可以較早患上白內障。
白內障病人早期是不會有任何徵兆的,但當病況惡化,病人會發現視覺模糊、影像對白度變差、所見景象偏黃偏暗、近視度數不穩定或突然加深、晚上看燈見到光會散開、晚上看燈光,光點周圍會出現一圈光暈,或者是光點會散發出六角形射線。
視神經永久受損
為什麼部分人會出現晶狀體移位?晶狀體移位是因為承托住晶狀體的睫狀小帶(ciliary zonules)鬆脫。晶狀體移位還可分為先天性、繼發性和外傷性,可以由過熟的白內障、深近視、虹膜炎及創傷碰撞所致,其他原因包括夜盲症、馬凡氏症、結締組織疾病及遺傳性晶狀體移位等。有需要表明,濕疹並不會直接導致晶狀體移位,但經常大力揉眼睛可能令睫狀小帶鬆脫,導致晶狀體移位。
晶狀體移位的徵狀與移位程度有關,輕微的晶狀體移位可能沒有徵狀,病人未必會察覺。較大幅度的晶狀體移位可以引起近視度數改變,散光增加,病人亦可能因為晶狀體的擺動而發現影像震動,或者視力一時清楚一時模糊(如上述病人的情況)。
晶狀體移位亦可引發一些嚴重情況,例如若晶狀體前移至眼睛前房,可引致角膜水腫及眼壓升高,令病人感到頭痛和眼睛脹痛,甚至惡心、嘔吐等。若沒有及時求醫,或會導致視神經永久受損或眼角膜退化。鬆脫的晶狀體亦可移到眼睛後房,有機會導致視網膜脫落。視網膜脫落是嚴重眼疾,可令感光細胞(photoreceptors)失去養份而使眼睛喪失視覺功能。因此,我們建議,若病人有任何眼部不適,請盡早求醫,讓醫生作詳細檢查,找出病因。
晶狀體移位主要靠臨床診斷,醫生會用裂隙鏡評估晶狀體移位的程度,並量度眼壓。醫生亦需要放大瞳孔以檢查晶狀體的位置,以及檢查有沒有出現視網膜穿孔脫落或眼內出血等情況。
晶狀體移位治療
若晶狀體移位情況輕微,病人可利用眼鏡改善徵狀,但部分病人需要進行手術處理移位情況並預防併發症出現。手術方法視乎晶狀體移位的幅度和位置而定,傳統的手術方法包括人工晶體鞏膜縫線固定術(Sutured scleral-fixated intraocular lens),意思是用手術線把人工晶體固定於鞏膜上。雖然這個方法適用於所有病人,但傷口較大(大約7mm),而且需要縫線,因此康復時間較長,縫線亦可引致散光。
近年,人工晶體鞏膜內無縫線固定術(Flanged intrascleral intraocular lens fixation)逐漸普及,這個方法傷口相對較小,大約3mm。醫生會把人工晶體的支架固定於鞏膜的層間,不需要縫線,縮短康復時間,對病人來說是一個更好的治療方案。
除了使用鞏膜固定術,醫生亦可以為一些輕微至中度晶狀體移位的病人清除移位晶體後,如白內障手術般放入人工晶體,並植入懸韌帶加強支架(capsular tension segment),令後囊膜變得穩固。這個方法讓病人可以如一般白內障手術移除晶體並放入各種後房型人工晶體(包括防藍光、散光和多焦距晶體等),傷口較小(大約2.2mm),而且康復較快,人工晶體預計屈光度數更準確,因此頗適合輕微至中度晶狀體移位的病人。
至於前言提到的病人,我們為他進行白內障手術並放入一般後房型人工晶體和懸韌帶加強支架,令他的視力回復至正常。在最近一次覆診中,他的視力穩定,人工晶體位置理想,他亦表示對手術效果感到非常滿意。
總而言之,若病人發現視力持續模糊或眼前影像浮動,請盡早讓眼科醫生檢查,如發現有晶狀體移位的情況,醫生會為病人評估移位的程度並進行相應的手術,讓病人早日痊癒並減少併發症。
撰文 : 黃意喬醫生、尹浩柟醫生_香港中文大學眼科及視覺科學學系
新聞來源:hkej
醫生:尹浩柟醫生
資料來源:原文鏈接
瀏覽次數: 732 更新時間:2021-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