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新冠肺炎影響,不少人為了保障自己及身邊人的安全,大幅減少外出活動的時間。長時間留在家中可以如何消磨時間?煲劇、打機、玩Facebook、看YouTube當然少不了,不過,長時間使用電子產品,不少人擔心藍光會損害眼睛健康。
有眼科醫生表示,如吸收過量藍光,有機會造成視力受損,引發年老性黃斑病變。他建議,使用電子產品工作及消閒時,要注意它們與眼睛的距離,以及使用防藍光電子屏幕貼、電子產品過濾藍光模式,但並不建議使用防藍光眼鏡。
藍光泛指可見光中藍色的部分(波長400∼500nm),一般來說是高能量的光線,任何光源都存在藍光,除了電子螢幕之外,太陽光也有藍光。
藍光是什麼?(按圖了解)
坊間不少人都很擔心吸收過量藍光會損害眼睛健康,香港眼科醫學院前院長、眼科醫生周伯展表示,雖然現時科學上未有確實證據證明藍光絕對有害,但普遍眼科醫生都有共識,認為過多藍光,尤其是人造藍光對眼睛及人體健康帶來負面影響,「眼睛方面有機會引發黃斑病變或黃斑退化,而生理方面則影響生理時鐘。」
缺乏天然藍光會導致抑鬱
不過,藍光其實有其存在的必要。眼科醫生邱俊源指,藍色是三原色的重要一員,構成人類的色覺。藍色光線使我們看見藍天、大海,還混合成為其他顏色的一部分。在晚上光線昏暗的時候,我們尤其需要辨認藍色光的能力使我們盡可能看得見。周伯展醫生表示,人體需要吸收天然的藍光,如藍光不足會影響情緒健康,導致抑鬱症等情緒病。一份《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指出,花更多時間在藍色豐富的光線下,而不是大多數燈泡發出的白光,可以擊退悶悶不樂的心情,使我們在冬季感到更明媚愉快。
由於都市人在生活及工作上都非常依賴電子產品,因此,要好好保護眼睛,便要減少吸收過量藍光的機會及定時休息。
減少吸收人造藍光的方法(按圖了解)
兩名醫生均指,使用防藍光電子屏幕貼、電子產品過濾藍光模式都有助減少吸收過量藍光。邱醫生指,「使用電子產品時,人眼基本上看不到藍色便可以了。如果要確定是否完全過濾藍光,就要用專業儀器測試。」周醫生補充,大眾亦可將電子的螢幕亮度及相關設定調校成柔和狀態,「只要眼睛看得舒服便可,切忌太鮮艷。」
周醫生又表示,使用電子產品時,亦要注意眼睛需與它們的距離:
與智能電話相距:30厘米
與平板電腦相距:40厘米
與手提電腦相距:50厘米
與座枱電腦相距:100厘米
至於會否建議大眾使用防藍光鏡片,周醫生指,由於長期配戴防藍光鏡片會阻擋人體吸收天然藍光,影響情緒健康,因此並不建議。加上現時沒有有關多少人造藍光才對人體有害的科學研究,所以不能評論不同過濾比例的防藍光鏡片的效用。
此外,周醫生又建議「B+B」護眼貼士,即Blink(眨眼)及Break(小息),「正常每5秒便會貶眼一次,即1分鐘約12次,但是當人們專注使用電腦時,可以3分鐘都不眨眼。」他強調,主動頻密眨眼非常重要,「眨眼有助淚水循環,避免乾眼症,而且可以讓眼睛停一停『回氣』。」
至於Break(小息)時就要緊記「4個20」。周醫生稱,使用電子產品時,每20分鐘最少休息20秒,望向20呎以外的地方或合眼,以及行20步。
邱醫生亦建議了兩個護眼貼士。第一,在眼乾時使用人造淚水滋潤雙眼,「一般來説,採用獨立包裝,沒有防腐劑和激素的人造淚水比較安全。」第二,早晚用暖毛巾按摩眼部。將暖毛巾敷在眼上,用溫和及持續的指尖力按壓上下眼皮邊的眼睫毛位置,以促進眼皮邊油脂分泌腺暢通,改善血液循環,甚至增加淚水分泌。之後用毛巾仔細擦拭眼睫毛,以帶走多餘的油脂和污垢。
網上流傳不少有關眼睛健康的測驗,周醫生表示,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是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查老年黃斑部病變的方法,只要將方格表置於眼前,測試者使用單眼注視表格中的小點,黃斑病變的病人會看到波浪線或者某些線缺失。至於網上其他有關色盲、青光眼、近視、散光等測試大多沒有科學實證。
周醫生建議,大眾可視乎年齡及近視度數定期找眼科醫生進行檢查。一般而言,女性在18歲及男性在21歲後,已完成眼球發育,如近視不超過600度,以及沒有特別情況,可以在40歲時找眼科醫生做一個全面的檢查,「40歲左右,眼睛開始退化,如有任何問題可以及早發現開始治療。」不過,如果近視超過600度便有機會是惡性近視,容易有黃斑病變、視網膜脫落、白內障等併發症,需要較頻密的檢查。
新聞來源: 香港01
資料來源:原文鏈接
瀏覽次數: 2168 更新時間:20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