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超過七成的青年人患有近視。卫生署在2004年的報告指出在十五歲或以上人群裏面,每十位近視人士中就有一個屬於深近視(即近視度數大於600度),而其中更有不少是近視度數過千度的"超級大近視"。很多深近視病人戴著厚重的框架眼鏡十分不便而隱形眼鏡長期佩戴會引起不少的併發症。很多深近視病人將擺脫眼鏡的希望寄於激光矯視手術,然而現實中有不少病人並不適合做激光矯視,例如近視度數過深、角膜厚度不足和瞳孔過大等。
以往,當檢查發現自己無法透過激光矯視手術矯正深近視,希望落空也只能無可奈何。隨著醫學新技術的不斷發展,現時不適合激光矯視手術而又想擺脫眼鏡的深近視人士多了一個新選擇:在眼內植入矯視鏡片,即植入式隱形眼鏡(Implantable Contact Lens,ICL),以矯正深度數近視。
什麽是ICL?
ICL手術的目的是透過將近視鏡片植入眼內來矯正近視,同時還可以保留自身晶體的調節能力。眼內植入矯視鏡片治療近視的技術在90年代已經被提出,當時的第一代技術以"前房角固定型晶體"植入手術為主,可以矯正近視度數達1600度,鏡片放置在前房(Anterior Chamber)內,由兩隻腳撐住前房角來固定,但鏡片有機會刮傷角膜後方最後一層細胞(即角膜內層細胞),令細胞數量減少,嚴重時甚至需要接受角膜移植,並且腳架容易堵塞前房角阻礙房水引流導致繼發性青光眼,最近推出的新型號的鏡片(圖1a)有所改良,但仍有機會出現上述併發症。
其後發展的虹膜挾持型鏡片(圖1b),可矯正多達2500度近視及600度散光,由於通過鏡片上的夾子夾住虹膜進行固定,容易接觸到後面的晶體引起白內障,並且由於瞳孔每天不停頓地活動收縮,鏡片滑脫的風險而致手術失敗較大。
目前應用廣泛的ICL技術使用新型鏡片(圖1c)由膠原共聚物材料(Collamer)製造,鏡片可折叠,鏡身極薄,厚度只有約50納米,比頭髮還薄,可矯正多達2000度的近視和600度的散光。放置於後房(Posterior Chamber)的睫狀溝(Ciliary Sulcus)內進行固定,減少了與其他眼部組織接觸而引起併發症的風險。
其實,除植入ICL外,還有一種人工晶體置換(Lens Exchange)手術,即把深近視病人本身的晶體拿掉,換上矯視用的人工晶體,可以一次手術同時解決深近視和白內障問題。病人可以選擇通過植入「多焦點人工晶體」達至遠、中、近視力均不錯的效果,又或者兩眼植入不同度數的單焦點人工晶體,利用「雙眼互補法」(Mono-Vision)的原理,使雙眼達至既分工,又協調的效果。
以上幾種方法各有好處,病人可以就自己的病情諮詢眼科醫生,以制訂合適的手術方案。
ICL的适应人群
角膜厚度偏薄不適合進行激光矯視手術,近視度數穩定,最好近1年内的变化不超过50度,前房深度(即角膜和虹膜之間的空隙)不少於3毫米,角膜內層細胞(Endothelium)的數量需要在每平方毫米2400個或以上。而曾經有虹膜發炎,青光眼和白內障等眼病的人士則一般不適合進行此項手術。
ICL植入手術過程
ICL植入手術採用微創的手術方式,使用表面麻醉,不必打針就可以完成手術,在進行ICL植入手術前,需要滴眼藥水使瞳孔放大,手術主要有三個步驟(圖2):
1、在角膜邊緣做一主兩副三個小切口
2、然後通過主切口把微捲的植入式隱形眼鏡引入眼內,
3、調整ICL的支撐腳架到虹膜與晶體之間的睫狀溝內。
徹底沖洗乾淨前房後,手術完成,角膜切口無需縫線,可以自然癒合。手術不用置換晶體,可以保留眼睛自動調節功能看近物,情況就如日常戴隱形眼鏡一樣,但毋須每日除下進行清洗消毒,植入後就像是身體一部分一樣。手術後因不適應或有需要時鏡片可以取出,一般不會永久改變眼睛形狀及結構。為免鏡片阻擋後房排水功能,會先在虹膜開兩個小孔,確保日後不會因房水滯留而眼壓升高導致「急性青光眼」。
然而,植入ICL手術畢竟是手術,會有出現風險的機會,正如前文提及,鏡片放置在眼內有機會與其他組織接觸引起併發症,其中最常被報導的是引致白內障形成,而角膜內皮損傷,虹膜炎症和繼發性的青光眼等也是可能出現的併發症。因此,林醫生建議,病人在決定要以植入ICL手術治療屈光不正前,要諮詢眼科醫生,並詳細檢查眼睛以確定是否適合進行手術,另外若接受ICL植入手術後,應每半年覆診一次,以監控併發症。
結語
深近視病人想擺脫厚重鏡片但又無法透過激光矯視手術矯正,以往只能無可奈何,而如今可以通過植入ICL手術來解決。植入ICL手術採用微創方式,可以矯正深近視和高度數散光,同時還保留自身的調節能力,從而達至術後良好的視力效果。另外,除ICL植入手術外,人工晶體置換也是安全有效的方法,病人可以諮詢眼科醫生并檢查確定合適的手術方式。
新聞來源:信報
資料來源:原文鏈接
瀏覽次數: 4580 更新時間:2013-03-29